欢迎光临优站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优站分类目录 » 站长资讯 » 业界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滴滴快车VS嘀嗒拼车 到底哪里有免费的午餐?

来源:中国软件资讯网 浏览:490次 时间:2015-05-25

  近期,滴滴快的在合并后的首次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大消息,将从5月25日凌晨开始,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的活动,投入预计10亿元。一个月的每周一,每位乘客均有每天两次15元的免单。

  滴滴快车的免费午餐:背后的猫腻?

  按照滴滴的解释,这纯属免费午餐,可以把不少上班族从“地铁狗”中解脱出来,“北京这边滴滴快车的计价标准为:0起步价,每公里1.5元/公里,每次15元的免单额度至少可以行驶10公里,足以覆盖一个普通人一天的出行里程。”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单纯和给力。有媒体已经发现,滴滴快车其实暗藏了一些看不见的开销,导致人们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时,要付出比你想象更多的费用。如下图所示,同样的路程长度,呼叫滴滴快车的费用是38元,居然比呼叫专车的36元还要贵2元。这是因为,滴滴快车会变相加价,收取16元的高峰附加费,而且还不能用抵扣券。

  这就意味着,滴滴快车给上下班人群的“免费午餐”,噱头的成分很浓。因为在非上下班高峰期,这个“免费午餐”只要路程短还是可以享用的,这倒是值得称赞。但在上下班高峰期,滴滴快车的15元每次的免单,甚至还不能完全抵免高峰附加费,用户还需要掏钱支付车费,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滴滴B2C VS嘀嗒C2C:谁更能长期帮助通勤族?

  这些站在促销的角度去看,都不叫个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滴滴快车的一旦停止“促销补贴”,在高峰期的性价比就很差,甚至价格还不如打车有优势。而在不忙的时候,有谁会愿意选择没有发票无法参与报销的滴滴快车呢?通俗一点说,滴滴快车对于通勤族没有长期竞争力。

  其实,对于拯救上下班通勤一族而言,“滴滴快车”这种打车的方式,不管怎样努力,还是难以超越“拼车”的物美价廉。笔者认为,刚刚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的“嘀嗒拼车”,才是真正有望解决通勤问题的长远途径。因为这是两种模式的根本对决,“嘀嗒拼车”走的是C2C模式,比“滴滴快车”B2C模式更能适合中国老百姓“一个便宜三个爱”的国情。

  滴滴平台的本质是传统的B2C模式,即通过运营平台进行调配,实现以商业运营为目的的车辆(快车、出租车、专车)乘客之间进行匹配,这些车辆不管形式上有多少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赚钱。杀头的生意有人干,赔钱的买卖没人做。各种车辆必须从滴滴平台上赚到钱,因此滴滴即便是为了孵化市场,进行短暂补贴,还是要支付刚性的费用的,而对于有商业运营目的的车辆来说,这个成本显然不会低。因此,滴滴的补贴也总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好比王小利在《捐助》中的台词一样,“咱俩就好比两堆干柴,你(促销补贴)那头烧得挺旺,我这一泡尿(停止补贴)把火尿灭了。”。在B和C之间,要想均衡市场的不同期望值,滴滴就要左右逢源,但C端老百姓想要省钱,B端的商业车辆要赚钱,这对于滴滴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反观以“ 嘀嗒拼车”为代表的“拼车”出行方式,则是典型的C2C模式。“交易”车主、车主双方的期望值都不大,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只要顺路就能皆大欢喜。整个过程中价格比商用车辆便宜,并且没有高峰费、空驶费、计时费等,有效降低了车乘双方以及平台方的成本。在运营当中,“嘀嗒拼车”不用去纠正买卖双方期望值失衡的难题,只需要做好点对点匹配和交易信用及保险制度保障即可。事实上,嘀嗒这方面也做得不错。如信用体系上,嘀嗒拼车要求每一位注册车主都需提交驾照、行驶证、手机号码,以及带车牌的照片,进行严格认证。此外,嘀嗒拼车还鼓励乘客和用户进行相互评价,这就是C2C信用体系的基础数据。在保险体系上,嘀嗒拼车和中意财险合作,推出专有的拼车保险,每次出行最高赔付意外伤害20万元。而且嘀嗒拼车的车主与乘客均是报着“顺路”的心态,司机只是为了节约出行成本。这与滴滴快车的车主完全是不同的心态。快车车主更多的是为了“赚钱”,如果这单的价格补贴后还只能赚回个油钱,那么不好意思,司机是不会去接单的。

  从商业运营到共享经济,“嘀嗒拼车”真正实现了闲置车辆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对于面临环保问题挑战的当下中国来说。这一模式的创新是“互联网+”思维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应用。可以相信,油价在未来很长时间还将维持目前水平,而资源紧张的态势也难以有大幅改善,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是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改进机制。在便利老百姓、推进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下,以“嘀嗒拼车”为代表的C2C共享型出行方式,也必然会在可预见的未来,颠覆传统出行市场,实现“行者有其车”——没有免费午餐,但价格人人可以负担得起,这就足够!

  • 网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