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打开微博、朋友圈、以及全国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相信有不少网友都被关键词为“小黄人卖香蕉”的消息刷屏了:“头条!某地过气网红沦落街头卖香蕉。遭保安驱赶,虽然有点惨,但还是笑劈叉了”,还有网友调侃,同样是“过气明星”,小黄人卖个香蕉就上了头条,汪峰童鞋知道了恐怕会哭晕在厕所。也有人反驳:“谁说小黄人是过气明星了,不知道人家主演的电影9月13日就要上映了么?”
刷爆网络的小黄人卖香蕉,背后是谁?
看到这里,也有不少网友看出了端倪,在别的网友纷纷发挥想象力猜测“下岗夫妻生活不易想出这招儿只为多卖点儿香蕉“、”俩大学生工作没着落,摆地摊拉不下脸才有了这个创意”时,他们目光雪亮地指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猜的没有错,这的确是一场营销活动,只不过策划者并不是卖香蕉牛奶的,也不是某世界著名快餐公司,而是互联网O2O平台,百度糯米电影。
看了百度糯米电影的官微解释,关于“小黄人卖香蕉”故事设定是小黄人们被派出去买香蕉,所以刷爆网络的“小黄人卖香蕉”其实是个群体性误会。据官微透露,买来的香蕉应该是百度糯米电影送给购买《小黄人大眼萌》的用户的惊喜福利。
虽然得知刷了一天屏的热门段子是百度糯米电影策划好的营销,但是大多数网友纷纷表示“还是觉得好萌”、“这个营销我给满分”、“营销团队可以涨工资了”,百度糯米电影的品牌在一天病毒式的疯狂转载后也得到了完美露出,并且看架势还会有后续活动进一步接盘扩大此次营销的影响力。
以旁观者的角度复盘百度糯米电影的这次营销,确实可以如网友所说给一个不错的分数。和现在如牛毛细雨般密集的自嗨传播相比,本次营销真正“病毒”了起来,从微博发酵,通过网络红人扩散实现大规模的转发,登上微博热搜榜,同时被网友们自主扩散至微信朋友圈,并且引起权威媒体的报道转载——包括五大门户网站、人民网等在内的众多重磅媒体均可搜到本次营销的信息,甚至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进行了收录,真正打造了一个全民齐嗨的热点事件。
“违和感”是传播功臣?
那么,这次传播的成功之处应该归结于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违和感”。
违和感,就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件有关联的事物或周围的环境对比后所产生的不适应、不协调,而感到无法融入其中,产生一种疏离感的意思。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毫无违和感“,则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周围的环境对比,感觉非常和谐统一,像是天然的搭配。那么为什么说这次百度糯米电影的传播要归功于违和感呢?
一方面,“违和感”打造了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提到小黄人,熟悉的网友第一时间想到应该是动画、科幻之类的意向,仅是存在于美国工业动画之中的3D模型,当这样一个“二次元”范畴的事物穿越到我国现实社会的大马路上,并且推着一辆极具七八十年代色彩的三轮车,违和感显然非常浓厚,然而因为小黄人的自有呆萌属性,令这种违和感直接转化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默。正如某网友评论,不知哪里好笑,但就是笑得停不下来。
其实小黄人并不是个案,火爆于日本熊本县的吉祥物熊本君,青奥会吉祥物二胡卵子,乃至游遍世界水域的大黄鸭,都是通过二次元形象实体化后,存在于现实场景的违和感给人们留下强烈的喜剧效果。
另一方面,这种违和感也催生了一种社会情绪的放大。当小黄人遭遇保安驱赶,紧紧抱着车轱辘并且神态悲苦,刹那间化身成街头巷尾的流动小贩时,在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的一刻,也令网友们对“小贩”形象的艰难辛酸产生深刻共鸣,进一步推动了自主转发的欲望。传播也借助这种同情弱势群体的社会情绪获得了更大的规模。如果小黄人和保安的角色都换作真人,或者都换做卡通形象,想必就没有什么自发传播量。
“违和感”的作用来自“互文性”的符号系统转化
其实这种“违和感”,可以看做是詹姆斯•韦伯•扬广告创意理论中的“旧元素新组合”,就是在广告创意中将人们熟悉的基本材料以陌生的方式进行新的组合,使受众对广告产生认同与共鸣,达到好的广告效果。而“旧元素新组合”的依据,法国符号学理论家朱丽亚•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或许更加适合对“小黄人卖香蕉”进行解读。“互文性是指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转换成另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当这种转换发生时,一方面会唤起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提升两种事物内涵。
“小黄人卖香蕉”事件其实就是这样的符号系统的转换,“二次元”范畴的小黄人是一套符号系统,有着自己的动画语言,而现实的环境及保安则是另一套符号系统,当二者在一起产生碰撞时,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小黄人的呆萌,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不易,两种事物的内涵都得到了丰富与提升,自传播的动力自然也就翻倍增长。
据笔者查阅,百度糯米电影的营销活动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有惊喜感的观影体验,自今年打造过“五一劳动节不劳动”、“718和郭敬明一起看电影”、“七夕长城观影”等活动,希望给用户带来记忆深刻的惊喜体验,这次大力度打造“小黄人买香蕉“活动,相信后续将会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