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优站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优站分类目录 » 站长资讯 » 业界资讯 »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

揭街电“离职门”的幕后 ,一场海翼“做空杀”?

来源:互联网 浏览:383次 时间:2017-06-06

  有些事,介于“不说憋屈”和“说了矫情”之间,着实让人难受。相信这种滋味,对于陷入街电“创始团队离职门”事件的海翼来说,感受得再真切不过了。

  大家对于共享充电“街电”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了,那么海翼又是谁呢?

  海翼是Amazon上传奇品牌Anker的母公司,美亚畅销充电宝前10名里有6个是Anker品牌,市场份额长期排名第一。

  转战国内布局共享充电 “无心之作”受追捧

  公开资料显示,共享充电宝的雏形是孵化自Y-combinator的Doblet公司,2014年8月这家行业鼻祖公司开始在旧金山市铺设桌面型共享充电宝。

  似乎正是察觉到“共享经济”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海翼于2015年初也启动了共享充电宝系统的研发,一年后名为“AnkerBox”的充电宝租赁箱正式登陆西雅图市。

  虽然“共享经济”这一模式带动了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然而受到地推成本高企和用户习惯尚未成型等方面的掣肘,所以无论是Doblet还是AnkerBox,在美国市场都未大量铺开。

  而此时大洋彼岸,互联网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移动支付快速普及,使得国内的“共享经济”得以萌芽和孕育。

  真正的创业者总是最先嗅到新的商机。开拓美国市场的同时,海翼也开始试水中国市场,其母公司所在地长沙成为首个“试验田”。

  基于国内有利的用户习惯和成熟的移动支付体系,经过大半年的试运营和摸索后,海翼最终确立了适用于中国的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型,随即引入经验丰富的运营和管理团队,把成熟的共享充电宝系统快速推向全国。

  严格来讲,海翼进军国内市场抱的只是尝试之心,而这一“无心之举”也成就了后期街电在行业的先发优势。

  选择源于责任 风口下更需理性思考

  海翼股份于2016年9月30日取得了国内新三板挂牌函,正式开启了资本市场新篇章;同年底,获IDG领衔的五个投资方3.27亿新股的认购。

  据海翼股份披露的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09亿元,同比增长92.69%;净利润达3.22亿元,同比增长101.50%。而“街电”却于2016年11月正式从母公司拆分出来并引入外部投资。

  有如此良好的业绩作为支撑,挺过共享充电宝业务探索期的海翼,何以在快速成长时放弃对街电的绝对控制呢?这是海翼主动求变的选择,还是一场针对海翼而精心策划的“迷局”?

  当一种商业模式表现出可被挖掘的用户价值时,资本便以极快的速度介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共享经济”是一个被资本催化的创业风口:以共享单车摩拜为例,作为继滴滴之后又一个共享风口,仍然难逃高投入、高消耗带来巨额亏损,只得依靠不停融资在跑马圈地之后寻找真正的盈利模式。

  与摩拜有所不同,海翼在拆分街电之后,也降低了在其中的持股比例。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持股比例降低后海翼无需将街电业务的损益并表,由此解锁了街电在快速扩张期承受大额亏损和持续融资的能力,虽然其损失了一定的收益,但这是一家上市公司对投资人、项目团队和业务负责的表现。

  梳理行业4月发布的融资消息不难发现,共享充电宝已成为资本追捧的新“风口”。而4月初完成由IDG、欣旺达领投首轮融资的街电,5月初再次宣布引入聚美,消息一经发布迅速登顶各大热搜榜。

  据公司公告披露的信息,聚美在注入3亿人民币现金后将持有街电60%的股份,陈欧亲自担任董事长,并邀请阿里旗下淘票票前总裁原源作为新CEO,可谓集聚美之全力投入。而另一方面,海翼的壮士断腕也着实让人惋惜。

  甘作嫁衣 “海翼之殇”还会有多少?

  在市场感慨街电巨额融资余温未尽之时,网上突然传出原街电创始软件团队因股权被稀释而集体离职的消息,并进一步演化为其对海翼的实名投诉,引发一片唏嘘。

  从双方各自发表的声明来看,矛盾主要集中在:团队成员质疑融资后自己手中的股票价值折损,而海翼方面则认为股票价值未折损并给出了相关资料证明。

  事实上,熟悉股权投资的人都了解,股权占比只是一个变量,真正决定变现金额的实际上是估值。

  用具体数字感受一下来自估值的力量:当一家企业的估值是1亿元时,就算你拥有15%的股权,变现之后最多拿到的也就是1500万;当这家企业的估值飙升到5亿元的时候,即使你的股权下降到了5%,变现之后获得的金额也是2500万。

  就街电的这件事情来讲,与其说是“股权稀释论”,不如说是一场因“对股权稀释存在曲解”而引发的闹剧。风波渐渐平息,目前来看,新任CEO原源入职街电后,公司的运营良好。

  无论事实真相如何,在海翼和离职团队之间的这场争论中,“弱势群体绑架”注定着企业永远无法获得每个人的同情。

  希望在经历了这场“上心变伤心”的磨难之后,海翼能够忘却伤痛,继续带来优秀的消费电子产品,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中国品牌标杆。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ITBear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 网页咨询